《怀化高新区》第一百一十二期第四版
发布时间: 2024-12-23 11:20信息来源:怀化市高新区
时代浪潮下的思考:
企业员工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多元心声
□ 游芳
近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企业员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决策不仅关乎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触动了每位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企业员工面对延迟退休政策这一新变化,其内心如同被投入了一颗石子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各种看法与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有人像是站在了新时代的潮头,对延迟退休持开放而积极的态度。他们像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航海家,深知随着岁月的增长,自己的智慧与技能也愈发宝贵。渐进式的实施方式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层员工的实际情况,给予了足够的缓冲和适应时间。对他们而言,延迟退休不仅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延长,更是继续探索未知、攀登事业高峰的宝贵机会。他们满怀期待,准备用这额外的时间,为自己的人生画卷添上更加绚烂的一笔。
然而,也有人像是被突如其来的风雨打湿了衣襟,对延迟退休感到忧虑和不安。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或高强度工作的员工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负担会逐渐加重。他们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住更长的工作年限,担心家庭生活的平衡会被打破,同时,他们也担心延迟退休会影响自己的退休计划和养老金待遇,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他们像是站在十字路口的行人,面对着未知的未来,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还有一部分人,则像是站在山巅俯瞰群山的智者,对延迟退休持有一种更为理性和中立的态度。他们既看到了政策带来的机遇,也看到了其中的挑战。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的配套措施,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让延迟退休真正成为一件惠及众人的好事。
此外,还有一些员工,他们的心声如同细雨般轻柔而细腻。他们希望企业能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加灵活的工作制度和更好的福利待遇,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延迟退休带来的挑战。他们期待着,在延迟退休的道路上,能够有更多的温暖和关怀陪伴左右。
而那些即将步入晚年的员工,则像是渴望阳光的幼苗,对社会的关爱和照顾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社会能够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和照顾,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他们相信,在延迟退休的背景下,社会将会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和安康。
综上所述,企业员工对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但无论如何,这一决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企业员工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职业规划,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充分的准备迎接职业生涯的新阶段。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要共同努力,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让延迟退休成为一件好事、实事、益事。
秋·绪
□ 汤腊寅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轻轻叩响心扉,带来一抹淡淡的忧伤与无尽的遐想。这个季节,仿佛是大自然最深情的笔触,在广袤的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幅多彩斑斓的画卷,让人在欣赏之余,也不免沉醉于那份深深的秋思之中。
走在铺满落叶的小径上,脚下是沙沙的声响,那是秋天独有的旋律,清脆而又略带几分寂寥。抬头望向远方,层林尽染,金黄、火红交织在一起,如同调色盘上的色彩被随意挥洒,却又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秋天的韵味。那一刻,我仿佛能听见树叶在低语,它们诉说着从春到夏,再到秋的变迁,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一份深情。
秋风起时,凉意渐浓。它轻轻拂过脸庞,带着几分凉爽,也带着几分思念。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是秋天的味道,清新而又略带苦涩。它让我想起远方的亲人,想起那些曾经共同度过的时光,那些欢声笑语,那些温馨瞬间,如今都化作了心头的一抹温柔。秋风,似乎总能勾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让人在不经意间陷入对过去的回忆之中。
夜晚,当月光洒满大地,一切都变得格外宁静。我独自坐在窗前,凝视着那轮皎洁的明月,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我的心间,带走了一天的疲惫与烦恼,却也将那份秋思推向了高潮。我思念着远方的亲朋好友,思念着那些逝去的时光。在月光的映照下,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身影,听到了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温暖与关怀。
秋天,是一个适合思考的季节。它让人们在忙碌之余,能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个季节里,我学会了放下与释怀,学会了珍惜与感恩。我珍惜眼前的一切美好,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同时,我也学会了面对与接受,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与挫折,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与缺陷。因为我知道,只有经历了这些磨难与考验,我才能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秋天,是一首温婉的抒情诗,它用独特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在这个季节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生命的无限可能。我愿将这份秋思化作前行的动力与勇气,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与幸福。
梦回大理
□ 张春旭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宛如璀璨的星辰,穿越千年的风尘,依旧散发着迷人的光辉。云南大理,正是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圣地。每当夜深人静,心绪难平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让思绪飘向那片神奇的土地,去追寻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梦想。
苍山的轮廓宛如深黛,洱海则如一面明镜,这是大自然赠予大理最珍贵的礼物。站在苍山脚下,仰望那连绵起伏的山峰,云雾缭绕之中,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呼唤,那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鸣的乐章,悠扬而深邃。洱海,这颗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明珠,碧波荡漾,清澈透明,映照着蓝天白云,也映射出每位旅人的心境。沿着洱海漫步,目睹夕阳缓缓沉入湖面,那一刻,所有的忧愁似乎都随着波光粼粼的湖水远去,只留下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喜洲古镇,一个充满故事的角落。青石板铺就的街道,白族风格的民居,古朴典雅的建筑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变迁。在这里,时间似乎放慢了节奏,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只想静静地坐在洱海边,品一壶茶,读一本书。网红S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现代与时尚的气息。它不仅是摄影爱好者的打卡胜地,更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每当夕阳西下,S弯上便会出现一道道美丽的剪影,那是人们与洱海最亲密的交流,也是对生活最美好的诠释。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理,便是我心中那片值得用脚步去探索的土地。在这里,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遥想当年,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曾踏足这片土地,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对大理的描述至今仍令人神往。在外国友人中,大理同样拥有众多的忠实粉丝。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在其著作《江城》中,虽未直接描绘大理,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让我更加确信,大理之美,是超越国界、文化的。
梦回大理,不仅仅是对美景的向往,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追求。在这里,人们学会了放慢脚步,去体验生活的每一份细腻与美好。正如白族先人传承的“三道茶”文化,一苦、二甜、三回味,象征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在大理,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学会了在繁忙与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大理都将是我灵魂深处那片最纯净、最美好的净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着再次与你相遇,在那片风景如画、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继续编织属于梦的故事。
观《志愿军之存亡之战》有感
□ 潘佰川
近日党支部组织党员观看《志愿军之存亡之战》,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影片中呈现的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刚从部队上回家的儿子,还没来得及与父亲和妹妹好好团聚,就接到派往前线的通知,同时,身为军人的父亲也接到了派往前线的通知,刚刚团圆的一个小家庭,为了国家的安危,走上了保卫大家的壮烈征程。
画面一转,温馨的画面变成了漫天肆虐的飞机大炮,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在那枪林弹雨、炮火纷争之中,一个个看似渺小的身体无畏地穿插其中,“兄弟们,冲啊!”志愿军们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漫天的炮火,他们的眼神在漫天的炮火的照映下,显得格外炯炯有神。
随着影片中一声声激昂的拼杀声响起,我的眼角渐渐湿润了。就连起初还躁动不安的孩子,也在这凝重的氛围中变得安静而严肃起来。是啊,身处现今的生活,我们着实无法真切体会到先辈们为了能让我们拥有安逸幸福的生活,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他们毅然放弃了家庭的团圆,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走出电影院,我有种如释重负之感,可内心实则依旧翻江倒海,只是表面上努力维持着淡定的伪装。我拉着孩子的小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微风轻轻拂过,我们彼此对视了一眼,却都没有说话,只是眼神愈发坚定。就在这时,我明显感觉到小手拉得更有劲了。我相信在先辈精神的传承下,新一代定能肩负起祖国的未来,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酒泉何人说断肠
□ 陈亚萍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名因着特定的故事或情感而被赋予了超越地理本身的深刻含义。酒泉,这座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的古城,便是这样一个承载着无尽思绪与感慨的地方。提及“酒泉何人说断肠”,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风尘中漂泊的灵魂,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或悲壮或凄美的故事。
酒泉之名,由来已久,据传与西汉名将霍去病有关。相传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后,汉武帝赐酒以犒赏将士。然而,酒少人多,霍去病便命人将酒倒入泉水中,与将士共饮,以示同甘共苦。从此,这眼泉水便得名“酒泉”,成为英勇与团结的象征。然而,在这荣耀与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无数将士的牺牲与离愁别绪,为“酒泉何人说断肠”埋下了伏笔。
自古以来,酒泉便是边塞之地,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无数文人墨客途经此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这些诗篇中,既有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征人思妇的深切同情。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虽未直接提及酒泉,但那份边塞的荒凉与孤独,却与酒泉的历史背景不谋而合。在这样的背景下,“酒泉何人说断肠”便成了一种情感的共鸣,是对那些远离家乡、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无尽思念与哀愁的抒发。
酒泉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汉唐的辉煌到明清的衰落,再到近现代的变迁,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在这片土地上,有无数英雄豪杰的悲欢离合,也有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他们或为了国家的安宁而英勇献身,或为了生活的艰辛而默默承受。这些故事,如同酒泉的泉水一般,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滋养着后人的心田,也让人不禁感叹:“酒泉何人说断肠?”
“酒泉何人说断肠”,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更是对人性深处那份对爱与被爱的渴望、对家国情怀的坚守的深刻反思。在酒泉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一块砖石、每一滴泉水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断肠人的故事。让我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珍惜眼前的和平与安宁,用心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温情与力量。
先忧后乐,心怀天下
□ 蒲佳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自身的政治抱负,也随着时代纷呈流传千古。这句闪耀着光辉思想的话,范仲淹用了一生来践履,真正完成了“上以辽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的宏伟愿景。
面对挫折,有人望而却步,但也有人愈挫愈勇,矢志不改其愿。范仲淹曾搬到寺庙苦读,而后又到应天府求学。虽生活清苦,却不改其乐 ,生活拮据,“划粥断齑”每日煮粥,诗粥凝固后划成诀,早晚伴着腌菜吃,就算填饱肚子了。曾五年未尝解衣就枕,昼夜苦读,每夜里乏困,便以冷水洗脸提神。当地官员听说他的事迹,特地派人送予他吃食,以示鼓励。范仲淹一概谢绝,说道:今日尝见美食,日后怕是吃不下白粥腌菜了。抱着此般坚定信念,最终实现年少时的伟愿。
“宁鸣而死,还默而生”是范仲淹因直言上谏,遭受贬斥的坚毅呐喊。即使是外放期间,也能屡建新绩,虽身处江湖之远,也不忘上疏朝廷,广纳良建。当范仲淹第二次被贬时,他自嘲为“三黜人”,诉说命运不公,又能坚持“上诚于君,下诚于民”的信念,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一生甘于贫寒,廉洁奉公。即使官至尚书令,享尽君王信宠,其日常起居也依旧节俭。以至于范仲淹每到一个地方做官,都致力于肃清当地官场风气。无论为官亦或为将,他都不贪名逐利,只为实现“忧国济世,上下求索”的追求抱负—既上承天命,直言广谏,也下视人间,解百姓之疾苦。
便是这样“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的直臣,能够展现着古仁人的广褒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现超脱自我,坚守本心,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于情怀。
他将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的政治波涛与胸中诗绪的起伏,一同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后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旅行
□ 刘倩
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许多人会质疑:旅行既耗费时间、精力,又花费金钱,为何不在自己的城市安稳度日?但实际上,生活有时需要我们“出逃”。日常中的工作压力、家庭纷争,或是逢年过节时亲戚的催婚,诸般琐事常令人感到窒息。此时,旅行成为了绝佳的解脱途径,它让我们得以暂时搁置生活的琐碎,在旅途中重新审视自我。远离熟悉的环境,我们走向未知,拥抱陌生,期待不期而遇的惊喜,于异乡探寻别样的世界,进而邂逅全新的自己。
于我而言,旅行是一次自我释放的契机。平日里不敢上身的奇装异服、不敢尝试的妆容,在旅行中都能随心驾驭。毕竟,身处陌生之地,无人知晓我的过往,亦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每一段旅程都承载着独一无二的记忆。犹记疫情解封后,我与好友毅然奔赴重庆。那里的大街小巷弥漫着火锅的香气,错落有致的建筑令人迷失方向,美人美景更是应接不暇。热情的当地人指引我们寻觅老巷中正宗的火锅滋味,出租车司机也热情地分享着游玩与美食攻略。我们满载而归,带回了当地特色的火锅底料与纪念品,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如陈绮贞在《旅行的意义》中所吟唱的那般,我们看过诸多美景佳人,在地图上的每一处短暂停留,却难以言表旅行的真谛。或许,旅行的意义本就无法用言语精确阐释,唯有亲身踏上旅途,用心去感受、去体悟,方能在一次次的游历中找寻到独一无二的自我。
趁青春尚在,勇敢地踏上旅途吧!去践行那些不被他人理解却令自己心动的计划,去领略世界的广袤,去结交五湖四海的挚友,去深度探寻内心真实的自我。十八岁眼中的天地与二十八岁时截然不同,而每个当下都是出发的最佳时机。只有当我们迈出脚步,才有可能邂逅那个不断成长、愈发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