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11-19 09:37信息来源:怀化市高新区
雪峰之境(组诗)
□ 曹剑雄
花瑶姑娘
翘檐斗拱的高脚屋里
花瑶姑娘飞针走线
收集南来北往的阳光和雨露
把鸟鸣和云朵挑成花
绣成一幅稻谷飘香的水彩画
歌声带着蜜意
在山寨飞檐走壁
撞上了阿哥的心房
长成树,结成花,酿成酒
醉倒在花瑶姑娘的酒窝里
黎明,太阳从酣梦中苏醒
照在山背梯田的田垄上
看,一群如花的女子
正头顶着向日葵的花盘
奔向丰收的海洋
穿岩山风
白云在穿岩山脚下逡巡
嘴馋了,一口咬住
袅袅升起的炊烟
大雁从遥远的异乡归来
积攒下一年的思念
和云朵在空中嬉戏
雁鹅界的石径上
挤满了看热闹的三角梅
风经过的时候
轻轻地拍了拍一下她羞红的脸
泉水把整个天空洗得锃亮
只有星星在不甘示弱地
眨着眼睛
山中的夜晚更美妙了
风,把纺织娘的夜曲
带到了远方
山背梯田
亿万年前的景致
在绝色的苍穹之下
连同梦境一道
层层叠叠编织进山背梯田
清晨,布谷捎来一缕晨风
为山背染上苍翠的绿
傍晚,山雀衔来一束霞光
给山背披一件金色的衣
夜深人静时
山背变成一排排
高低相间,错落有致的琴键
我用沟壑、峡谷、溪流
和花瑶姑娘爽朗的笑
一起奏给它
枫香瑶寨
天放晴的时候
我约喜鹊一起上山
把蓝宝石挂在枫香瑶寨的长廊边
森林被濯洗得绿意盎然
小兽们春心萌动
偷偷擂响了拦门的鼓点
入夜,大地点燃篝火
瑶人们把星星请进山寨
竹竿挥动,田间劳作的
汗珠钻进晚风
响起阵阵吆喝
花瑶姑娘把瑶歌酿成一碗米酒
献给我与星星一醉方休
希望
□ 周伟博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
公元两千零六年
在苍苍茫茫的山峦上
载着挖机,还有起重
开疆拓土
忍着焦渴爬过野性的荒源
冒着烈日
顶着风雨
生命不息
那开垦耕作的歌谣里
折叠中方地的历史里
我们来了,造化的山地呵
涌动着叮咚的心跳
哗啦啦的呐喊
在期盼的目光中奔流不息
是期望,是嘱托
召唤着我们做追梦的人
属于骏泰的一群,坚定的向前走
从大山的母腹里
从祖先刻在陶尊上的第一个符号
走进春的泥里让生命在播种
走进夏的雷电让生命去搏击
走进秋的果实让生命为奉献
走进冬的冰雪让生命化结晶
坚定地向前
我们的心凝聚成太阳
贫瘠的山地升起了希望
为了梦想
舞水河潺潺流动着青春的喉咙
朗诵的嗓音,传向天空和大地
群星在白昼闪烁
阳光在雨上颤动
鸟儿齐鸣着
百花盛开一条芳香的路
缪斯踏歌而来
看看这一块
生养意志的山地呵
这古老的土地上
有青春的翅膀拍起的热血
一次又一次
托起,骏泰的明天
信念的颜色
□ 任肖
2021年10月1日国庆节,正值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72周岁生日,这一天,阳光明媚,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笑容,大街上人来人往,手持五星红旗的人随处可见,商店店铺门口高高悬挂的五星红旗格外的耀眼夺目,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祖国母亲庆生。
在举国欢庆的同时,相信有一件事也特别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那就是孟晚舟回国。孟晚舟是华为副董事长、CFO,美国利用加拿大以“莫须有”的“欺诈罪”逮捕孟晚舟,美国希望孟晚舟承认这“莫须有”的罪名,让华为公司向美国赔款,将5G技术低价卖给美国,美国想打压中国高科技的企业,主宰5G技术。孟晚舟事件本质上是中美两国国家力量的较量。祖国的强大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正如孟晚舟回国当晚发表的演讲中所说的:我们的个人命运、企业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十指相连,只有祖国的繁荣昌盛,企业才能稳健发展,人民才能幸福安康。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一直关注着孟晚舟事件,我国的外交部也一直和美国严正交涉,我们绝不妥协,绝不让步,被非法拘押1028天的孟晚舟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对我们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力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发自内心的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以我们强大的祖国为荣,以作为中国人为傲。
国庆期间上映的很火,票房很高的国产影片《长津湖》,再一次激发起了我们心中强烈的爱国热情。
长津湖战役是世界军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中国志愿军15万人在气温接近零下40度的长津湖与美军战斗僵持20多天,由于极度严寒,加之没有充足的御寒衣物,有近三万战士冻伤,4000余人冻死。
著名的“冰雕连”,就发生在此次战役。他们大多数是十几二十岁,在前沿阵地潜伏三天四夜,衣着单薄裹被单行军,又冷又饿时靠土豆和雪水充饥解渴。等到冲锋的号角吹响时,全连官兵成了冰雕,保持着射击的姿势,牺牲时仍保持着冲锋的状态,“冰雕连”宋阿毛战士的绝笔信,让人泪目:“我爱我的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 这是怎样的一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啊?美国震惊了这种精神,也输了这场战争。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正如电影里所说“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
正是这样无数个有血性的先辈们,为我们的祖国打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上周末,我也特意带着我7岁的女儿来电影院观看了《长津湖》,电影开始后,女儿一个劲地问我问题,和我讨论着电影里的情节,我也压低嗓音,耐心地给女儿讲解着,为她答疑解惑。当看到美军飞机、坦克、大炮、手榴弹对我们中国志愿军进行轰炸时,我女儿表现出愤愤不平、义愤填膺;当看到“冰雕连”中国志愿军战士们一动不动地保持着射击的姿势和冲锋的状态时,我女儿沉默了,这个画面她看得好认真、好入神,眼里满是对战士们的心疼、心痛、伤心和难过;当看到中国志愿军们人人高举着红旗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个个兴高采烈发出呐喊声庆祝胜利的时候,我女儿终于笑了,笑得好开心、好灿烂。这一刻,我也发自内心的笑了,因为我知道,爱国的种子已经在我7岁女儿的心里生根、发芽。
爱国从来不是一种潮流,它是奠定在骨子里的责任。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不经战乱,不缺衣食,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致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正如孟晚舟所说的: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吾心安处是吾乡
□ 杨沛荣
落叶飘,思远方,乡梦远,离人归。浮生寂,守余欢,念山河,寻旧梦。此间空有月明朗,离人该归否,归否?应是归期难定,独对清欢。
——题记
对于前世今生,人们总有很多遐想。其中一种说法是,人一生要走过很多路,留下很多脚印,死后就要重新走一遍走过的路,收集留下的脚印。收集脚印,多么浪漫的一件事情,灵魂飘荡在天上,看着自己的脚印一个一个如十六行诗一般烙印在大地上,又纷纷拔地而起,收入囊中后,奔赴下一个地点。回忆跟着脚印翻涌成海,又归于寂静,真形褪去,升入大罗天。
人这一生,寻寻觅觅,彳亍经城,会走过很多路,遇见很多人,饮过中山酒,做过黄粱梦,一路走来,风霜砺脸颊,岁月染华发,在时间与空间的水乳交融之处,你会记起有这么一个地方,你会怀念那里的十里春风,棠梨煎雪,你会想起梦想在那里开始,故事在那里写下序言,你在时光里憨笑,歪歪斜斜的走过许多年,有着最初的感动与真诚。它和那段年岁炼化成永恒,支撑你继续咬牙坚持,为了那片海不顾一切。
曾经以为自己向往的是远方的繁华万千和锦绣十里,总想逃离那个边境小城,去到更远的地方,更大的城市,我们以为远方就有梦想和憧憬,远方就有自己想要追逐的一切,在我们心中,远方就是美好的代名词。我们对远方寄予了一切美好的期望,拼命努力,不想留在这里。因为那时的我们心很大,装得下整个世界,却容不下一座小城。
毕业后,工作签在了远方,就这样,收拾着行囊,来到了我的远方。拒绝了一切相送,我以为自己已经强大到无所畏惧,可以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可以不用依靠父母的庇佑。可是当自己真正来到这个陌生的远方时,当最初的憧憬与期待散去,剩下的却是无止境的悲伤与难过。陌生的街头,陌生的人群,陌生的风景,这里的一切对于你来说都是那么的陌生与惶恐,这时候你才会想起你的家乡,你的亲人,你的挚友……原来逃离了家乡,我们什么都不是。再也不会有人心心念念你了,再也不会有人对你耳提面命、再三叮嘱了;也再也不会有人知晓你所有的悲欢了……
身在远方后才发现,这里虽有繁华万千,美味佳肴,但没有我爱吃的;这里有锦绣十里,灯火辉煌,可没有我爱看的蓝天碧野,小城流水;这里有高楼万丈,景致千层,可没有我爱住的木质小楼,亭台小院……远方再好,我们的灵魂也无处安放,因为我们的灵魂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原来,去的更远只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
□ 陈雨萌
去年2月,在各国支援的抗疫物资中,日本援鄂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标语引起社交媒体广泛热议。人们在与日本以诗传情的互动深切共鸣的同时,也不禁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等各种土味标语自惭形秽。诚然,在如今数字化书写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提笔忘字、欲辩忘言等现象已成常态,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仿佛成了一种理想化追求。其实归根到底,正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开卷有益,益的不止是知识的丰富和见闻的增长,更是益于性情气质的塑造和精神风貌的涵养。
于个人,饱读诗书可以医愚、启智、明礼、知耻,涵养儒雅之气。有道是“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从凿壁偷光的匡衡,到囊萤映雪的车胤;从手不释卷的吕蒙,到闹市读书的毛主席……无论是朝中学识渊博的大臣、沙场有勇有谋的将军,还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代伟人,背后都与阅读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我们不难发现,常常阅读的人身上总是透着一股文质彬彬、雍容大气的儒者风范,尽管其貌不扬,依然能以其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征服他人。例如著名的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不论是身高还是外貌,在镜头前与同仁相比并不占优势,但他旁征博引的主持才华和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却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样的,还有在东莞打工十四年,坚持去图书馆看书十二年的农民工吴桂春,他离开东莞前,在图书馆留言册满怀深情写下“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者,唯书也。”虽然吴桂春仅有小学学历,但其求知、善学、笃思的精神却深深地触动着千万网友。从书籍中,我们能收获深邃的思想、开阔的眼界,更能树立一种豁达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依然能以书作桨,凭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凭着高雅气度和不凡谈吐,寻得人生“柳暗花明下一村”。
于社会,饱读诗书能够提升全民素养,促进社会公德,彰显文明之风。雨果曾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书籍给人提供启发性的养料。”从小处看,阅读能够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革陋习、树新风、正风气,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往大处说,阅读可以提升人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帮助公民理解国家大政方针,从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监督。从古至今,阅读的力量,自各时期当局对阅读权的态度中可见一斑: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清朝为排除异己,颁布严苛的“文字狱”;中世纪时期对《圣经》的解读权被牢牢掌握在教会手上……以此为观照,如今我国政府则向广大人民群众发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兴建各种农村书屋、流动书屋、24小时图书馆等基础设置,在传媒宣传方面推出一系列如《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鼓励大众用知识武装头脑,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一个人阅读,能丰富生命的厚度,一群人阅读,则能在思想火花激荡中孕育一个文明社会。文以载道,我们能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树立起家国情怀;自“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中习得合作精神;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中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而这些都将成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
于民族,饱读诗书能够以古鉴今,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滋养当代礼仪之邦,树立大国之范。周恩来先生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合当下国际形势来看,“崛起”的题中之义不仅指增强经济、军事、科研等硬实力,还包括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中国形象,在全球化竞争中彰显大家之风。一方面,在中国取得的种种硬成就背后,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读“嫦娥奔月”,方才有嫦娥探月工程;读《封神演义》,方才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读“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方才有“一带一路”的当代复兴……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中国成就的精神内核,正象征着内外兼修的中国智慧,从而也使中国形象的内涵更为丰富。另一方面,一国有一国特有的文化标签: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开放、英国人绅士、法国人浪漫…… 提及中国及中华民族的时候,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仁”。“仁”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疫情大考期间对困难家庭和百岁老人不离不弃的救治;“仁”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亿万中国人民自觉防护、居家隔离的同心协力;“仁”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全球疫情扩散之际,中国与友邦之间的守望相助……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锻造了中华民族的“仁者”形象,也让国际社会见证了强大的中国精神。
在当下社会,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或是高奢的消费或许令人羡艳,但风雅旷达、温文尔雅、雍容不迫的儒雅气度却最是受人尊崇。一人阅读,能脱离低级趣味,涵养文化品位;一群人阅读,能远离野 蛮蒙昧,走向文明开化;一民族阅读,则能摈弃碌碌庸俗,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彰显大国风貌,展示大国担当。“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