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高新区》第九十七期第三版

发布时间: 2023-03-23 10:29信息来源:怀化市高新区

□ 杨自西

窗外,天边现出了一抹淡淡的红霞。麻牯从灰布枕头下掏出蛇皮袋子,倒出钱,又数了一遍。一百元30张,5010张,20150张,10160张,1723张,一共是8823元。没错,这是麻牯半年来给乡亲做泥工和采药材的收入。

麻牯轻手轻脚打开房门,生怕惊动婆娘和儿子、儿媳。门枢的“吱嘎”声还是吵醒了隔壁房里婆娘。

“犟,犟死条牛!”婆娘趿踏着拖鞋挡在麻牯面前,“硬是要到黄花坪去?”

“冇去哪行呢,都答应了的。”麻牯侧过身子想挤过去。

“强娃昨天到签合同,镇上买的房子首付还欠好几万!”麻牯和婆娘的争吵声引来儿媳的埋怨,“你倒有钱把给别个!”

儿子也从正屋房里出来,在摇井边的水桶里舀了一勺水,“咕噜”吞了一口,说:“你前年腊月里不是说,我到镇上买房子就给我借2万块么?”

儿媳头上别着梳子走了出来,一脸冰霜:“去年、去年把5000块钱拿给了黄花坪丁启生家。我晓得你今年又存了有万把块钱了,你又要拿给他!”

儿媳打开猪栏边的鸡埘屋,鸡们一窝蜂拥了出来。儿媳轻轻踢了一脚走拢来的花脖子公鸡,骂道:“死到别个屋去算了!”

“是啊,答应别人的就做数,答应了崽的就不作数了?”婆娘怨愤愤地说。

“随你们怎样想吧。”麻牯叹了口气,推开婆娘,走出大门。

身后传来一阵稀里哗啦砸东西的声音。

麻牯回了一下头,却一步也没停。

日上三竿时,麻牯到了黄花坪。启生跛子婆娘坐在长条凳上纳鞋底。

“麻牯哥,你来了。”启生婆娘挪挪屁股,腾出一截凳子。

“健娃呢?”麻牯边问边掏出蛇皮袋子,拿出钱,“给健娃交学费,剩下的做伙食费。”

“怎好又要你的钱呢?咯死鬼脑壳,要是冇死……”启生婆娘喉咙哽咽,强忍着擦了把溢出的泪,“健娃屋后山上剁柴去了,要回来了吧。麻牯哥坐一下,我去做饭,就在这呷中饭啊。”

“不了,我还要到满喜屋砌灶。”

麻牯起身走到禾堂坪边大路上,回过头望了望那盖了半边杉木皮的屋,又重重地叹了口气。

那年三月,麻牯约启生到罗子山放山,剁好的杉树条子堆在半山上,然后一根根溜下坡。溜到第三根时,堆着的杉树条子倒了下来,启生反手使劲推了麻牯一掌,麻牯滚落到旁边剌蓬里,而启生随着杉树条子滚到了山下!

等麻牯和工友跌跌撞撞到山脚找到启生,启生已经不行了,断断续续地说:“麻牯……哥,我……放心不下跛子婆娘和健娃……”

“我帮你照顾两娘崽。”

好在健娃争气,考上了市一中,去年5000块的学费和生活费,今年要搞第二课堂,这8000多块怕还不够。

最是一年春好处

□ 付玉华

我有一个小花园,因为它,在打发闲暇的同时,也见证着生命的奇迹。

年前买了两株梅花种在小花园,一株腊梅、一株绿梅。整个冬天,它们都如枯枝一般,没有一点生机,以至于我时不时会去折断一截小枝,以便确认它们是否还活着。即便春天已经来了,两小株依然安静地长在角落里,没一点变化。又一场春雨后,我惊喜地发现树枝上钻出了小小的嫩芽,到今天,嫩芽舒展开来,翠绿翠绿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来,仿佛给它们披上了金色的外衣,甚是惹人爱。

好友说种几株百合在花园里,开花时特别好看,于是年前也在网上买了种球,地上挖条沟,随便一埋完事。刚刚开春,它们就迫不及待地冒出绿色小脑袋,随便种的十颗种球,每一颗都发芽了,整整齐齐站了一大排,温度上升后,“嗖嗖”就窜过了膝盖。一阵风吹来,细细的身姿随风摇曳,哈哈,那是它们在向我邀宠。

开春后,在小花园种了牡丹、芍药、风信子、朱顶红;扦插了月季、玛格丽特、绣球花、菊花;还播种了凤仙花、五星花、格桑花、小雏菊的种子。没什么规划,想到什么就买了,看到空地就种了,美其名曰“佛系种花”。种花人佛系,花却长得很用心,不管是移栽、扦插还是播种,种什么活什么,满满当当整个花园生机勃勃,每天都给我惊喜。

韩愈有诗云:“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虽然知道四五六月的小花园会美得让我惊艳;但早春的小花园,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力的顽强。一颗种子破土而出,已经就是生命的奇迹;而期待一颗种子破土而出的心历路程于我,已经收获足够多。

最是一年春好处,我要做一颗种子,努力而坚强,趁着年华正好,不负时光。

岩堰溪的斑茅

□ 步白臣

昨天下午四点,感觉烦闷有些受不住时,便扛了相机下楼。

我走到了溪边,溪叫岩堰溪,以前读书时,常来溪边玩。溪两侧修有城市下水通道,上面平整,在没有疫情的时候,有人从下游走到上游,然后又折返回去,是散步的好路线。

溪左岸这侧靠近我住小区没有通道,需要从一个两米高的保坎跳下去,身手不敏捷的人不敢下。我上次下去一次,还是三月疫情的时候,也是被静默于家中烦闷无比,下了保坎往上游走了走。遇到了好几个种菜的人,那时菜花正盛开。

这次我往下游走,想再近一点拍到那只鹭鸶。等了很久,它没来。我对它的规律不是很清楚,这两天早晨做核酸的场所就在靠溪边的走廊上。两次都见到了它,跟着鸭子从下游一直往上游寻觅食物。

这条溪道上下几里,应该都是那群鸭鹅和那只鹭鸶的天下,无其它动物争抢。

鹭鸶面对岸上的人并不害怕,它在河里觅食,人在两岸走,它若无其事。可我扛着相机下去,镜头一拉近,那鹭鸶便成了惊弓之鸟,很快就飞走了。

看来它们的基因也许在自然进化中植入某些警示,如我们人类见了蛇就有天生恐惧一样,它们只要见到黑色的,像枪炮一样的东西,赶紧逃。

溪中心有块沙洲,上面长了很多草,有斑茅和荻,有辣蓼和薏苡仁。曾有人将沙洲作为菜地种菜,但到雨季发大水,便荡然无存。

我拍了几张照,便翻上保坎回到了小区,坐在石凳上等那只鹭鸶。

后来它真飞来了,可当时我正在与同事小黄在扯工作上的一件事。

等接完电话再去看时,它已飞走。

我问倚靠在栏杆上的一位老太,鹭鸶还在吗?

她却误认为我询问鸭子,她说鸭子在那里。那里确实有一只鸭子,开始时我便注意到那只鸭子一直立在那打瞌睡,以为是病了。

老太说那只鸭子应该是人购买的,挣脱了跑到了溪里。加上这几天因疫情进行静默管理,买它的人也无暇顾及了。

老太的解释似乎有些合理,但又不可置否。

她以为我是深入小区的防疫人员,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出去买菜?我回答说自己也是小区的住户,不知何时可以出去。她依然不信,问执勤一天开多少钱?

问得我有些哭笑不得。其实我所住小区还不错的,没有发现疫情,大家戴着口罩,下来走一走,不聚集也是可以的。

老太走后,我又等到天暗下来,鹭鸶还没来,便回了家。老太问还有几天可以出去买菜,触动了我。仔细搜寻了一下冰箱,剩下来的菜确实不多了。几乎没什么肉,蔬菜也越来越少,茄子、西红柿、青椒还舍不得吃。没有葱姜了。几头蒜被我掰了一些,插在花盆里,希望能长几棵蒜苗。冷藏柜里还有几瓶辣椒酱,已不新鲜。豆瓣酱没肉可烀,老干妈辣酱无粉条和面条可佐,还有一瓶洪江甜酱,更是没鸭子可炒。

唯一庆幸的是还有十几枚鸡蛋。

通过这次事情,我感受到菜还是要有计划的采购和消耗,不能只吃喜欢的,不喜欢的吃一点打开就放在冰箱,容易变质。

这些天,基本是煮一锅饭吃三顿,一次炒一个菜,加上剩菜吃一顿。

虽然也想吃辣椒炒肉,但是我并不觉得惊慌,也不害怕,哪怕到最后吃光饭或粥。

前几天,我没到购物平台下单;近两天公交超市开了之后,我也没申请。

应该有更多的人需要,有些家庭好几口人居家,都是要吃饭的。而我只一个人,好应付。

在冰箱冷冻箱里还找出了五只基围虾,赶紧给小西煮了。它一改过去挑食的习惯,吃了两只还叫唤,便再喂了一只。到今天喂了剩下两只。

今早起来,发现下雨了。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天。抖音里刷到一位江口种橘子的人,很是高兴。说还有一个月下果,橘子因这场雨还能长大一轮。

这雨真缓解了旱情。前几天看小区里的树木叶子都枯黄了,更何况野外山上的那些。

有人说至少有四个月没下雨了。那最后一场雨大约在6月份。的确有点久,好在下下来了。

茨巴祖宅修缮记

□ 杨林

从去年到今年,我和家人回到老家茨巴的次数多了,这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善。以前,回去一次,要做很多准备,要转几趟车,一个单程路上都要花半天时间。

有一辆车,尽管暂时去不了远方,但是可以回故乡。

茨巴老屋是在2009年,祖母和三叔一家搬出来后,家人便没住了。期间有修筑茨巴水库的工人借住过一段时间,自那以后,便一直空着。

木房子,没人住便易腐朽虫蛀,加上周围环境没有整理,野草都长到了屋檐下。一副荒芜的景象,令人心伤。

茨巴老屋原有两幢,正屋大约于1948年开始修建,1949年落成,是我曾祖父母带着祖父母修建,建成后,我的父辈均出生在正屋的南屋。横屋大约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祖父母考虑到儿子多,一栋正屋两间房哪能住下,于是咬紧牙关,在当时的困难年代,省吃俭用,通过与人换工,从杨家洞深山里扛木材,树起了那栋横屋,在我老家也称之为“楼”,共三间。因所用木材多为杂木,杂木易变形,故质量不是很好。大约在1984年,我父母亲在横屋外加盖了一间厢房和一间厨房。

1986年,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到了洪江,到了父亲所在的单位,自此大部分时间,以半边户的身份在城市边缘的学校里读书。每年寒暑假,我和妹妹都会回到茨巴,与曾祖母、祖父母、叔叔婶子、堂妹们共聚一段时间。

每次到收假的时候,总是有万般不舍地离开茨巴,离开亲人,每次回到怀化会失魂落魄好一段时间才能缓过神来。每每回忆起当时的那种不舍,应该是在外没有归属感,没有找到自信,没有适应城市边缘的厂矿生活,不能像在茨巴一样自由的呼吸。

2017年,因“楼”出现严重的倾斜,父辈们商议将横屋拆除,保留正屋。尽管内心有诸多不舍,但也无能为力。

自那后,我有几年没回茨巴,不忍见已无横屋的样子。但又忍不住询问过有一次从茨巴经过的发小,让他告诉我拆后的样子,他却拍照给我看。

祖屋的景象已不忍卒读。

2020年国庆节,买了一台割草机,与父亲、二叔、小叔几人,花了半天的时间将屋后的草全部割了。可是割了,它还会生长。祖父在时,房前屋后整理得很干净,没有杂草和随意生长的荆棘。在乡下,如果房前屋后长了杂草,是要被人笑话的。

年前,回去了几次。有一次天晴,与父母亲特意转道去了天堂坪小学。学校已成了村部所在地,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再转道茨巴,冬日的晴空下,见茨巴老屋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空寂,孤独,衰老……

在后来再一次回去的时候,下着细雨,我在车上跟父亲商议,我出钱修缮老屋,不忍祖宅这样荒废。父亲说,待麦冬高中毕业上学了后再说,不急这一时。

可如再不修缮,已是七十多年的木房子,还能支撑多久呢?

惊蛰前后,购买了一些花种回去种,与三叔、小叔再次说起,不忍祖宅荒废,我来尽绵薄之力。三叔当即与当地一位包头联系,于是决定先修缮,家中的几位长辈都认可。

在当水泥、砂石用马驼了进去,准备动工时遇到了疫情,那位包工头因到怀化进材料,耽搁了一晚,第二天怀化主城区便封控了,他也被滞留了七八天。他来怀化进的材料是用来保护正屋两侧的雨披,蓝色彩钢瓦,镀锌的立柱和横梁,他的修缮方案比较简单。按照我原来的设想,是希望两侧的雨披用仿真茅草,这样会显得古旧一些。可是,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成本。

疫情封控结束后没几天,三叔发来信息说,第一期约定的项目都做好了。发了一些图片来看,修了阳沟,两侧雨披下做了硬化,感觉好了很多。那几天气温很高,硬化后的地面需浇三天水,为此三叔还从芷江县城往老家每天跑一次,从井里挑水浇到水泥地上,防止开裂。

起初想着围绕修缮老屋为出发点,到后来我觉得光修缮保护依然起不到什么意义,还是要恢复居住生活功能,这样才能长久。于是,做了第二期,硬化了北屋的地板,屋前走廊。

这都是之前计划不够周详,有些随心所欲。

第二期水泥硬化之后,马上就到五一了。于是又倡议在五一期间开火做饭、亮灯,打扫卫生住人的计划。

我购置了电线,灯泡、开关盒,提出五一回去将卫生打扫,拉通线路。为了开火做饭,父亲特意去买了一口双耳锅,找人炼过。而我特意在网上购置了一口鼎罐,用以煮饭。

那天是430日,天公不作美,降起了大雨。来回搬运了好几趟,才将东西搬进老屋。

尽管下雨,但是大家都忙开了,参与的人有父母亲,二叔二婶、三叔、小叔,姑姑,妹妹、妹夫,堂弟宇凡、堂妹杨珍,及几位小孩子。因老屋多年没有人住,楼上,堂屋,房间里都有尘埃和垃圾。

简单的分工:父亲、二叔、三叔、小叔打扫房子,擦洗蒙尘的桌椅;母亲、妹妹、姑姑、堂妹烧锅煮粉;堂弟宇凡用喷火枪将木房板壁、门窗生霉的地方进行炭化处理;妹夫安装照明线路……

屋外大雨,屋檐下人声鼎沸。

当晚,尽管没有收拾完全,但是我和妹夫简单地铺了床,便住在了老房子里。一夜无梦到天明。

第二天,天放晴了。对房前屋后的清理更加彻底,二叔带来割草机来,将屋前屋后的草和荆棘都割了。

母亲、姑姑、妹妹们则在张罗一顿丰盛的饭菜,祭祖,让老屋重现烟火的气息。为此,特意将祖母从桥塘接到老屋里。在她以前能走能动的时候,住桥塘二叔家她会自己一个人到老屋来。

去年冬,因摔了一跤,不能走动,再次到来的时候,显得有些近乡情怯了。或许老屋不是她记忆里的样子,或许她已很孤独了。

下午,父亲、二叔、三叔、小叔四兄弟齐心协力将屋后靠近屋的杂木全砍了。如果不砍,树几年就长大了,落叶将堆满屋顶,对房屋造成损害。

当一切完成的时候,我见父亲和小叔坐在屋外的石头上,沉思了很久。这是他们的生养之地,也是我的生养之地。

傍晚时分,堂屋、两侧房里的灯全亮了。而堂屋里摆了两桌丰盛的饭菜,在敬过祖之后,一家人举杯相庆!

致敬!“她”力量

□ 周雪兰

凝来时之萤火,聚前行之星光。扎起散披的头发,换上女工帽,擦去胭脂淡粉,穿上工作服,她们用娇小的身躯和纤细的双手担起责任与担当,“她”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一路前行,闪闪发光——骏泰研究院木块化验科。

保质保量,讲实效,“她”力量绽放铿锵玫瑰风采。面对公司每年近200万方木块原材料的验收,约70万个木块样品的数据检测,从样品的分拣到质量的分析,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数据都是她们用双手精心细致地完成,她们始终坚持以数据说话,用数据向客户、公司证明检测的准确性,获得了客户、监审、公司领导的一致肯定。

建章立制,严把关,“她”力量共筑木块精准检测梦。她们有着严格、精细的班组管理制度,重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能及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重点工作,并创新建立了“自行目测、样品检测、相互交叉核查、班长随机抽查”等方式的多重把关机制,有效保证检测准确。在科室的长期抽查中,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同时,建立异常数据及时通报制度,保证了结果可查。

团队建设,强素质,“她”力量塑造骏泰精准验收形象。她们每月积极开展实践操作综合测评、现场实地讨论、钻研等系列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实行多岗联动制,加强不同岗位学习,不仅缓解部门女工孕、产、哺时人员减少压力,而且调动员工积极性、学习性和创造性。她们不仅通过部门、科室学习岗位理论知识,更在平时的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钻研、讨论岗位实践知识,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精益管理,讲创新,“她”力量发挥主人翁精神。她们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技能比武等系列活动,为公司提出“火车样品南北样品组批”的优化建议,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烘箱能耗;积极参与“星班组”创建及精益班组建设活动,完成精益项目一项,节约成本近1万余元;完成了5SOP写实的工作。

爱岗敬业,讲奉献,“她”力量焕发女性真善美品质。原材料验收高峰期,她们主动加班、加点、加样完成检测任务,保证原材料的顺利卸载。尤其在公司三次抗疫保产期间,多位二孩妈妈们敢担当、敢吃苦、敢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响应公司号召进行驻厂工作。虽没有光芒耀眼的丰功伟绩,有的只是汇溪成海,众木成林的坚守和奉献。

再微小的萤火也能照亮一丝黑暗,再弱小的力量也能凝聚成一股劲,再平凡的岗位,也能温暖一个企业。致敬每一位用心用情用爱坚守自己岗位的“她”,春风十里,芳华如她,她们将一腔热情倾注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廉洁自律、精心细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得更有意义,她们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理念,做好骏泰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