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高新区》第九十七期第四版

发布时间: 2023-03-23 09:58信息来源:怀化市高新区

为中俄关系定向领航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写在习近平主席即将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之际

□ 新华社记者

乌拉尔山巍峨屹立,伏尔加河蜿蜒向前,辽阔的俄罗斯大地将再次迎来尊贵的中国客人。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320日至22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习近平主席继续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是一次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将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引领航向、擘画蓝图,推动双方继续深化全面战略协作和各领域务实合作,为维护和平安全与发展繁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树立大国关系典范

在冰天雪地里爬高上低、拖着装满水的大桶步伐彪悍、捧着新鲜竹子大快朵颐……今年3月初,生活在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的中国大熊猫“如意”火遍全网。中国网民们评价说:“俄罗斯拿出了最高礼遇对待中国国宝”。

20196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与普京总统共同见证了大熊猫“如意”和“丁丁”落户莫斯科,为两国友谊再添一抹温暖明媚的底色。

那次访问中,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提质升级,中俄关系正式开启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

时隔三年多再次访俄,习近平主席将同普京总统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促进两国战略协作与务实合作,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次访问是习近平主席自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九次踏上俄罗斯土地。十年间,中俄最高领导人会面40次,两国元首政治交往始终保持着高水平、高频率、高质量。

元首交往是中俄关系的指南针和定盘星。两国关系的每一次大踏步前进,都离不开中俄元首的战略引领和亲自擘画——2013年两国元首签署《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4年签署《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2015年签署《中俄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2017年签署《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9年签署《中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2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两国元首正式宣布条约延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以多种方式保持密切沟通。从“冬奥之约”“新春之会”到已成传统的年末视频会晤,从电话沟通到互致信函,从“云见证”中俄核能合作项目开工仪式到“云出席”对方国家主场外交重要活动……在两国元首的共同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成熟坚韧,两国合作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显现。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中俄成功走出了一条大国战略互信、邻里友好的相处之道,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面对深刻演变的国际形势,中俄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建设多极化世界的大方向,倡导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俄关系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既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欧洲与国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说,俄中两国塑造了大国相交的典范,“高效、有责任、有担当、面向未来的大国关系在国际局势中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书写友谊合作新篇

中国东北边城黑河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隔黑龙江相望,被称为“中俄双子城”。去年610日,中俄首座跨黑龙江公路大桥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桥正式通车。

一桥飞架,通达中俄。这座大桥是两国元首共同关心推动的重大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它的开通在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开辟新的国际运输通道,成为中俄跨境互联互通建设的标志。

从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到落实中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路线图,从稳步推进油气合作大项目到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中俄务实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量质齐升。

十年来,中俄贸易额划出一道强劲的增长曲线:从2013年的不到900亿美元提升到2022年的超过1900亿美元,如今正加速迈向两国元首确定的2000亿美元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对俄汽车和零配件出口大幅增长,中国汽车品牌在俄销量持续攀升。到去年年底,俄罗斯的中国品牌汽车经销商数量已达1041家。

俄罗斯商品同样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来自俄罗斯的巧克力、蜂蜜、面粉、酒水装进了中国百姓的菜篮子、零食箱。俄罗斯出口中心近日宣布,将增加线上市场的俄罗斯网店数量,方便中国消费者购买高品质的俄罗斯商品。

中俄全方位务实合作持续深化的同时,两国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中俄友好社会民意基础愈加稳固。两国元首亲自推动,延续互办国家主题年的友好传统,继“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科技创新年”后,将2022年和2023年确定为“体育交流年”。在此框架内,第二届莫斯科“孔子杯”中国体育与文化艺术项目大赛、中俄体育嘉年华、第三届中俄冬青会等一系列活动陆续举行,两国民众感受体育激情,续写中俄友谊新篇。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在两国元首的引领下,俄中两国在过去十年积极合作,相信未来两国领导人将为双边合作开辟更多新领域。

发出公平正义强音

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来到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首次面向世界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反映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凝聚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2013年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演讲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阿纳托利·托尔库诺夫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年来,其现实意义越发凸显。

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集团对抗,还是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践行平等互尊、合作共赢,这两种取向考验大国政治家的智慧,也考验全人类的理性。事实反复证明,围堵打压不得人心,制裁干涉注定失败。

在人类历史的关键节点,习近平主席作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判断,普京总统则在瓦尔代论坛上指出“人类正处于大变革时代”。

世界越是动荡不安,中俄关系越应稳步向前。作为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中俄发挥理念引领和战略规划等各自优势,不断推动多边合作,组织涵盖的领域从初始的安全,逐步拓宽到政治、经济和人文等领域,成为完善国际秩序、推动全球和地区发展、维护成员国安全稳定不可或缺的建设性力量。

中俄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携手建立金砖机制。在这一机制框架下,中俄等国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进程,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有力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今天,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全球性和地区性组织的重要成员,中俄发挥大国引领作用,为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增添动力,为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提供保障。在朝鲜半岛、阿富汗局势、伊朗核问题等全球和地区事务中,中俄两国立场一致,协作密切。

眼下,乌克兰危机仍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危机升级逾一年,中国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今年2月,中国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为解决危机提出全面、综合、可行的方案,得到包括当事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同月中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为解决全球安全难题提供了更系统的思路、更可行的举措。

十年同行,行而不辍。中国将继续同俄罗斯一道,顺应时代潮流,以团结对冲分裂,以合作取代对抗,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317日电)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

□ 人民日报评论员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科学把握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对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实践充分证明,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为了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只有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才能始终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钢铁长城。”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人民军队必须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党中央把握强国强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就一定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新华社北京317日电载318日《人民日报》)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评论员

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特别是新时代这十年,从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到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秉持“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坚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书写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美华章,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高度信赖和大力支持。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列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要深刻认识到,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一往无前、无往不胜。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凝心聚力,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一路走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新华社北京316日电原载317日《人民日报》)